視頻地址http://beijingdesignweek.org/index.php/video_a/2013/07-12/123.html?position=&lang=cn
再次有請謝英俊教授,以及紐約時報藝術與建筑版編輯湯姆·蒂凱先生共同上臺。湯姆·蒂凱:今天是設計之都相關的討論,今天大家也提到了相關的情況,謝教授一開始就談到了在中國的農村有更多的建設活動在發生,我非常感興趣的是非常開放式、參與式自建的過程,這是相對于城市當中的建設而言的。我在想的是,比如您剛才談到了靈活性,靈活的建設,他們可以在資金不足的時候少建一些,以后再建其他的部分,而且還有簡化的結構、簡化建筑的技術等等。我在想這些做法是不是直接可以轉移到或者推廣到城市的建筑當中去?
謝英?。簞偛盼抑v的那個項目其實就回應了這個課題,人工平臺,大的結構是技術性很強的,比較高的,是屬于公共性的架構。在這個架構底下,像深圳那個項目,可以發揮的樓高是兩層樓的高度,就可以用比較輕的構造來做。也就是我們剛才的觀念,在蓋房子的時候他不需要承擔太多的公共的設施跟公共的結構,他的做法就比較輕巧、簡單,能夠實現我們剛才提到的自主營建的概念。
湯姆·蒂凱:我想這是不是一種對于未來的居民來說,他們也能把自己的想法融進去,還有農村的項目等等,這些居民是不是也會有自己的貢獻可以決定建筑是什么樣子的?
謝英?。阂驗樵谒念I域里,做的輕構造的體系,就可以做這方面的主張。但是并不是說城市居民自己建,要自己建還是可以的,主要是他的選項多了,就像一個開發商現在變成100個開發商在一個項目里做,即使不是自建,也可以自己組織,甚至小的開發商可以提供不同的選項,他的選項多了,同時還可以營造出很多像農村里頭或者低層建筑當中自己可以經營自己的庭院、決定自己的房子,但是這是在大的框架之下有一個自主性,并不是完全沒有限制的自主。
湯姆·蒂凱: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您是不是想到過這些農民工,比如在北京的這些農民工,他們可能沒有辦法去真正住上這些大樓,你為這些農民工、為農村做的那些建筑是不是也可以借鑒城市里面的想法呢?
謝英?。浩鋵嵽r民工的問題是一個時代的特性,未來我相信城鄉之間的隔閡會慢慢淡化,其實農民工是在城市里或者在農村建立他自己的家園,這都有可能的,現在的現象應該是一個特殊時空之下的現象,未來這種狀況會改變的。
湯姆·蒂凱:我還想問另外一個問題,我之前了解到您在建筑行業也工作過很長時間,學完了建筑之后就參與了很多項目實際的建設,我想了解一下您在這個過程當中是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落到實處,變為實踐的?
謝英?。何业慕洑v跟一般的建筑師不太一樣,嚴格來講,我不只是單純的建筑師,我還是材料的生產者,甚至于施工隊的承建者,因為我們在這方面要做突破,必須要做垂直項目,不只是設計而已,包括工具、材料、構造、施工的組織管理,都要做,才有辦法在這個課題上有所突破。所以我本身這方面的經驗和做法,跟一般的設計師是不太一樣的。
提問:我是來自電臺的記者。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一下謝英俊先生,您剛才提到對農民居住環境的設計,我非常感動,因為您強調了普通人的設計,和他們對家人的期望和他們的創造力,但是我的問題是,在他們解決生存問題的時候,因為在很多偏遠地區,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蛘咴谝粋€相對發達的地區,他們可能生活是在邁向小康的過程里,您覺得這樣的想法真的能夠引起他們的共鳴嗎?謝謝。
謝英?。阂粋€觀念是,生產還是消費,各位對很多農民甚至是城市里失業的人,蓋房子是生產,說不定就是就業?,F在當然在城市里面好像沒有失業的問題,中國不存在失業的問題,是這樣的嗎?失業率是20%,說不定是正常的,當你自己蓋房子這是生產。我隨便舉個例子,城市里都是這樣,更何況是農村,農村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并不是說你很有錢了,你是小康了,你就不需要生產了,那是你的權利。你蓋房子算一算說不定比打工的還高,這不是局限在某個時空里的,它是普遍存在在世界上的。而且大部分人類,家屋的建筑是生產,不是消費。
- 用戶信息中心
-